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148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1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比较了Hβ沸石、树脂、ZSM-5沸石等常用于丙烯醚化合成二异丙醚(DIPE)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助剂对Hβ沸石孔结构、酸度及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β沸石上丙烯醚化合成DIPE的催化活性优于ZSM-5沸石,而树脂催化剂可催化丙烯水合生成异丙醇(IPA)反应。TiO2、ZrO2、碱土金属、稀土元素和VB族元素均使Hβ沸石的B酸中心减少,L酸中心增多。总酸量较大、L酸中心较多的催化剂,更有利于DIPE的生成。孔性质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较小。TiO2可以大幅度提高DIPE选择性和时空产率,对提高丙烯转化率并无贡献。ZrO2可提高DIPE选择性、丙烯转化率和DIPE的时空产率,副产丙酮,且C6杂质较多。同时添加一种碱土金属、一种稀土元素和一种VB族元素制备的Hβ沸石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合成DIPE活性,在165℃、7.0 MPa、水/丙烯摩尔比0.5和LHSV 0.5h-1时,DIPE的初始收率达到39%。运转1 000 h后,DIPE收率仅下降了3%。  相似文献   
32.
环戊烷和环己烷在silicalite-1分子筛上的热脱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智能质量分析仪(IGA)及TG/DTG法研究了环戊烷和环己烷在硅沸石silicalite-1上的热脱附行为。当环戊烷在silicalite-1上吸附量小于4 m/uc时,TG/DTG曲线表明环戊烷在silicalite-1上存在一个脱附过程。吸附量大于4 m/uc,TG曲线显示热脱附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DTG曲线中出现两个明显的脱附峰,彼此分离。环己烷在silicalite-1上只存在一种脱附过程,DTG曲线只出现一个脱附峰。从环戊烷和环己烷的热脱附曲线中也可看出,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脱附峰温逐渐向高温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33.
分子筛催化甲醇制烯烃反应(MTO)是典型的扩散主导反应过程,运用频率响应技术系统研究了几种典型产物分子(乙烯/乙烷、丙烯/丙烷、苯)在HZSM-5分子筛上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频率响应法成功辨析了不同产物分子的传质规律,证实C2和C3烃分子在HZSM-5微孔孔道内具有相近的扩散速率,但由于受晶体表面阻碍效应影响不同,乙烷分子可自由进出HZSM-5分子筛孔道,而丙烷分子则受到较显著的微孔孔道扩散限制。另外,苯分子的扩散速率显著小于C2和C3分子,且苯分子受晶体表面阻抗效应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可用于解释HZSM-5分子筛在MTO反应中产物选择性的特点及表面结焦原因,进而从传质角度为高活性、选择性以及稳定性的高效甲醇转化制烃催化剂的定向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4.
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豆制品中的金属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用微波消解-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法(MPT-AES)测定豆制品中的金属含量的方法.考察了各微量元素的分析谱线波长、载气流量、工作气流量、氧屏蔽气压力和微波前向功率对Mg,Ca,Cu,Fe,Zn,Pb,Ni,Cr,Cd,Mn 10种金属元素发射谱线强度的影响,分析了酸浓度及共存离子对其测定的影响,得到了测量不同金属离子的最佳工作条件,进而得出了在最佳条件下测量10种金属离子的工作曲线、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回收率(98.47%~101.47%)等,并通过加标回收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5.
过氧化氢(H_2O_2)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造纸和医药等行业.目前,工业上采用蒽醌法制备H_2O_2,它由于需要多步加氢和氧化处理,因此能耗非常大.研究发现,采用贵金属催化剂可以将氢气和氧气直接合成H2O2,但催化剂价格过高,且反应本身存在爆炸风险.近年来,半导体光催化合成H_2O_2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在水存在下,光电子可以将氧气还原得到H_2O_2.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广泛应用于材料合成、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汽车尾气净化和材料表面处理等.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新型非金属光催化剂,以其性质稳定、能带适中和制备方便等优点而广受青睐.然而g-C_3N_4的比表面积和电荷分离效率较低,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本文采用DBD等离子体法在氢气气氛下制备了N空穴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采用XRD,N_2吸附,UV-Vis,SEM,TEM,XPS,EIS,EPR,O_2-TPD及PL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N空穴对催化剂结构性质、光学性质及光催化合成H_2O_2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DBD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小于30 min时,所制催化剂颗粒尺寸显著小于焙烧法得到的,因而其比表面积显著提高.N空穴的引入降低了催化剂的能带,提高了可见光区的吸收.此外,N空穴作为反应活性位,既能吸附反应物氧气分子,又能捕获光电子并促进光电子从催化剂向氧气分子转移,进而发生后续还原反应.等离子体处理30 min得到的催化剂光催化合成H_2O_2性能最佳,是纯g-C_3N_4的11倍.本文为g-C_3N_4基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36.
采用微波消解方法处理汽油样品,用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法(MPT—AES)测定消解液中的铜和铁含量。考察了微波功率、载气流量、工作气流量、酸效应、共存离子等实验参数对测定铜和铁的影响,并进行了系统优化,测得铜和铁的检出限分别为2.1ng/mL和22.1n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01~12μg/mL和0.1~100μg/mL。详细考察了微波消解酸种类及用量,消解温度、运行时间及微波功率等对微波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元素测定结果的RSD均小于3.5%,铜的回收率为93%-107%,铁的回收率为92%-106%。与传统的碘-二甲苯-硝酸反萃取处理法相比,此法具有元素损失少,操作简单,无需使用有毒氧化剂,减少污染,改善工作环境等优点,是行之有效的汽油样品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7.
固相微萃取新技术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马继平  王涵文  关亚风 《色谱》2002,20(1):16-20
 固相微萃取是基于萃取涂层与样品之间的吸附 /溶解 解吸平衡而建立起来的集进样、萃取、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技术。综述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介绍了管内 (in tube)固相微萃取、新型萃取头以及固相微萃取与其他分析技术的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8.
FCC汽油在Ni-Mo-P/USY催化剂上的降烯烃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华  萧莉  曹祖宾  杨华 《分子催化》2006,20(2):136-141
制备了Ni-Mo-P/USY催化剂,采用透射电镜(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证实了Ni、Mo活性组分可以较好聚合于USY载体中,并以抚顺石油二厂FCC汽油为原料,考察在该催化剂上进行的烯烃异构化及芳构化反应,探讨了工艺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改性后的Ni-Mo-P/USY催化剂比改性前性能大为提高,在反应温度320℃、反应压力2.0MPa、质量空速(WHSV)4.0h-1、氢油比(VH2/VOil)400∶1的条件下,汽油烯烃转化率、液体收率、产品异构化选择性和芳构化选择性分别可以达到62.1%、78.4%、47.2%和14.1%.  相似文献   
39.
磷钨酸-有机酸性助剂催化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发斌  孙盈建  刘云义  姜恒 《合成化学》2006,14(6):603-605,614
以磷钨酸-有机酸性助剂为催化体系,催化30%H2O2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环己酮100 mol,n(磷钨酸)∶n(有机酸性助剂)∶n(环己酮)∶n(H2O2)=1∶10∶400∶2 000时,使用有机酸性助剂调节磷钨酸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以磷钨酸-酒石酸钾钠氧化环己酮效果最优,反应8 h时己二酸分离产率达93.1%;单独以磷钨酸为催化剂时,产率62.5%。以4-氨基安替比林或酒石酸钾钠为有机酸性助剂时,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率一般会升高。磷钨酸-酒石酸钾钠和磷钨酸-4-氨基安替比林催化体系重复使用5次后,产率仍分别达到87.1%和80.6%。  相似文献   
40.
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连续微纳米纤维的一种简单易行且高效的方法,所制备的纳米纤维因其独特的结构尺寸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材料科学界的青睐。 作为第三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的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优异的离子选择识别性和吸附性能而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简述了静电纺丝制备杯芳烃功能化纳米纤维的原理,系统地探讨了其作为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的应用以及静电纺丝与杯芳烃相结合的优势。 讨论了目前静电纺丝制备杯芳烃功能化纳米纤维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